国信证券接“纾困产品管理不足”罚单,股质标的黑名单管理不到位,私募产品外包瑕疵同在列

)股票质押作为消耗本金的重资本业务,是券商信用业务收入重要来源,但违规事件也频有发生。4月19日,深圳证监局公布一则罚单指向国信证券,主要问题涉及公司合规内控。

根据罚单表述,国信证券合规内控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个别标的黑名单管理不到位、个别标的尽职调查不充分、在业务融入方出现风险后仍多次有条件延期造成大额损失。

二是纾困产品管理不足,部分纾困资管产品投向纾困用途的资金未达到规定比例。

三是私募子公司管理不到位,个别产品未经备案开展业务、个别基金部分投资款被合作方挪用。

四是存在为金融机构及其管理产品规避监管提供便利、为未备案的私募产品提供外包服务、信息隔离墙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据悉,国信证券曾多次陷入股票质押式回购纠纷。

2023年12月,联络互动关于控股股东所持部分股份被司法拍卖的进展公告公布,因控股股东何志涛与国信证券的质押式回购业务违约纠纷,国信证券申请强制平仓何志涛所持的21771496股公司股份。经查询,截至公告日,已平仓13300000股,控股股东剩余持股数为231246411股。

这与前两天银河证券收到的警示函,有不少相似之处。

4月16日,北京证监局对银河证券出具警示函。经查,银河证券存在开展场外期权及股票质押业务不审慎,对从业人员及其配偶、利害关系人投资行为监控不到位的情况,反映出公司未能有效实施合规管理。

根据银河证券2023年报,公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227.49亿元,同比增长12.10%,主要系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增长。但与之矛盾的是,2023年公司股质业务利息收入为8.93亿元,同比下滑10.06%。

一张来自纾困产品的罚单

此外,“纾困产品管理不足”这一较为少见的处罚事由,也引发关注。

纾困资管计划是为支持证券基金经营机构发挥专业优势,纾解具备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短期流动性压力而设立的。

2018年下半年针对民营企业的债务风险、高质押风险等问题出台了多项解决方案,地方政府、险资、银行、社会资金均陆续参与进来,设立了多个纾困基金。同年10月底券商也加入进纾困大军,中国证券业协会组织召开了证券行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发起人会议。由11家券商作为联合发起人,签署了发起人协议,并发起了行业系列资产管理计划。

彼时,各证券公司也在有序推进系列资管计划的具体落地,截至2018年12月14日,已有28家证券公司共成立了31只系列资管计划和3只子计划,累计出资规模总计417.11亿元。

但个别券商的纾困资管计划存在投资目的偏离纾困导向;纾困对象选择不审慎,对企业主体风险、资金用途判断存在偏差;个别纾困资管计划资金流向未出现明显流动性问题的金融企业、或融入方控股股东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等,相关投资决策缺乏审慎评估和合理纾困依据等问题。

国信证券的部分纾困资管产品投向纾困用途的资金未达到规定比例,显然就符合上述的部分情形。

针对纾困资管计划中存在的问题,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部曾提出了三点监管要求,一是要端正认识,回归纾困本源;二是要充分评估,善用纾困政策;三是要梳理风险,强化定期报告。

“严监严管”节奏正加强

在新“国九条”及“315新政”接连发布后,证监会对资本市场“严监严管”的节奏愈发清晰可见。

在《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中,对如何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监管效能,提出了多个方面政策措施。

具体而言,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要端正经营理念、校正定位偏差,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正确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引导股东单位在机构经营考核中显著加大功能性考核的权重。

要规范自身交易行为,注重把握长期大势,强化逆周期布局,强化投资行为稳定性,更好发挥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的主力军作用。要提升服务中长期资金能力。

同时要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依法严惩行业机构及从业人员利益输送、违规融资、不公平对待、误导销售、恶性竞争以及为监管套利、绕道减持、内幕交易提供通道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严问责方面,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申兵表示,证监会要坚持穿透式监管和全链条问责,落实机构和人员“双罚”,依法用好资格罚、顶格罚等做法。 

相关产品

评论